张东宁
和谐是中华千年文明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追求目标,也是构建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思想。
和谐精神发源于古代农耕文明,原创概念本身包含了对种族、地域和社会的价值超越。在中华文明中经工业化革命的洗礼之后,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涵被现代科技的发展所推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引领下正进行着对原有认知的超越。二十一世纪以来,承载和谐精神的中国社会正在逐渐深刻的融入到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经过现代化提升的和谐精神恰逢再一次超越种族、地域和社会的机遇,将以文化形态整合并实践重构世界秩序的努力,实现和谐精神价值的时代性超越。
一、和谐精神的历史沿革
1、和谐精神的历史传承
农耕文明追求风调雨顺,祥和安康。中国古代的圣贤们认为,和谐精神应为人伦社会和天人世界的核心思想,它不但蕴涵着不同事物之间协调共存的原则,同时也是培养新事物产生的文化土壤,这种思想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礼记》中有“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之内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之意,即在承认事物之间存在差别的同时,强调积极求同,包容而存异,以追求天下“道”之达成。
在传统帝王统治的封建社会中,“民本”和“兼听”是传统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尚书》曾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认为人民是立国安邦的根本,执政者应该重视民意。虽然,当时的构建于农业文明之上的“民本”思想,是以一国之君的皇帝为“民本”的主体,其“民主”的理念又是统治者“为民作主”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统治理念维系并成功的推动了中国封建王朝在农业文明时代的存在和辉煌。“兼听”则是封建帝王统治中的“和谐”策略。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任贤》)。正是在如此意义上,汉唐之时,凭“治国以民为本”,“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的传统和谐思想,统治者迎来了封建历史上闻名的初唐盛世。
至清朝末年,西学渐进。康有为、梁启超、黄兴、孙中山等人在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社会关于科学、自由和民主等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广泛启发民意,提出了“以人民为主人,是四万万人民作主”[1](461)的民权主义思想。传统和谐思想开始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面临着自其诞生以来第一次跨越农业文明价值的超越机会。
2、和谐精神的现代化洗礼
以“民本”和“兼听”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时候,逐渐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价值提升。
在遭遇异域文明之初,西方工业社会中的民主宪政观念给传统和谐思想的封建内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民本”的思想不再是“以民为本”,而是人民要做自己真正的主人。“民主”的主体和内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兼听”不再是政治体制内上下沟通的选择方式,它正逐渐被允许人民有权利表达自己意见的政治体制所替代。
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转而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新的广泛联系的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系是竞争体系,以制度性的相互依赖为市场竞争的关系准则,体系发展的动力来自其内部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看不见的手”调节着体系的发展或者停滞。在这样的经济理性驱动下,人类社会难以自发的促成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此时,和谐作为协调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价值传承思想,在工业化社会的市场经济中获得了持续发展的生机。一方面,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包容了市场经济体系中竞争所产生的冲突与摩擦,在积极的市场氛围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宽容了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为其提供了解决的缓冲地带。
和谐曾以历史的先验价值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文参考范式,新时期的传统和谐思想通过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存在、磨合、自省和发展,也在延续着自己的精神价值,终于实现了自身从原生态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在严肃的洗礼中丰富并完善着历史赋予它的意义,将中华传统文明引领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为其注入了强大的市场经济的进取式理性思维。
3、和谐精神的时代价值
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社会的和谐精神也正在被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在构建新的社会形态过程中,和谐的要求不仅是需要在原则上承认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权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要求在运行机制上通过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来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民主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168)
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和谐精神,不能只依靠少数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认“民惟邦本”就必须要承认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政治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让和谐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民主紧密结合起来。“兼听”作为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要传承新的时代价值。政府不但要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做到“兼听”,还要对其做到“兼容并蓄”,使社会各利益群体都能根据自己的贡献和需求,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共同进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们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以人民最根本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切实保障好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争取获得更大的成果。
在这样一个时代,和谐精神的价值充分表现为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协调社会生产和供给之间的矛盾,调整社会结构中的不合理部分,完善体现公平与正义的民主与法制,实现和谐精神手段和目标的双重价值。
二、和谐精神的空间转换
和谐精神在历史的集合转化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冷战结束之后,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深入的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内秩序与国际稳定的关系愈加紧密,对和谐精神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
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过程中,社会整体需要一个目的明确、公平合理、积极向上,并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的努力目标,用以支撑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主流信仰,团结社会所有成员。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以和谐为策略能够为战胜这些挑战提供解决手段。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首先,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和谐进程。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正接受着来自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所导致的对体制创新提出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存在极大的调整压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科技竞争水平亟待提高等。我们不但能够感受到经济需要快速、稳定、协调发展的压力,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和谐进程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好吗外用减肥胶原蛋白哪个牌子好防晒有效瘦腹运动红血丝什么牌子的去眼袋眼霜好
其次,民主政治发展需要和谐步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民主政治也在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民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政治要求增强。有效的丰富民主形式、营造民主氛围、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民主制度,是当前社会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复杂化情况下,逐渐推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和谐步骤。
再次,社会文化内容需要和谐核心。在社会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中,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和谐的经济体制为基础,以和谐的民主政治发展为导向,增强社会文化的和谐内涵,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第四,社会成员生活需要同步和谐。我国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发展状态极不均衡,这是由地域差别和历史原因共同造成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缩小这种发展上的差距,促进社会结构和各个阶层的利益协调,让所有社会成员同步、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巩固社会全体成员实现和谐社会的最终愿望。
总体来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正在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但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过程中所遇矛盾的危害性,尤其要认真对待解决难度较大的、来自于深层次的历史性和结构性的矛盾,这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时间和质量。
2、无政府状态中的和谐世界
2005年4月,继和谐社会理念提出之后,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第一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实现了以和谐精神为宗旨的国家政策从国内社会向国际社会的跨越。其背景映衬的是,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快速、稳定的提升对世界发展和国际格局力量对比不断产生影响并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的现实。以当今时代的视角来审视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不难看出,这是东方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之后,以崭新的面貌期待着在后冷战空间再一次实现对自身价值的超越,争取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虽然,国家政策中和谐精神的思想价值一脉相承,但要想成功的实现国家政策从国内社会到国际社会的跨越,还是存在极大的风险。首先,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存在最高权威。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不存在能够主导构建和谐秩序的世界政府,因此国际社会一直依靠帝国、霸权、均势等方式维系世界的和平,在构建新的世界秩序过程中如何拓展和谐空间是对我国对外政策实践至关重要的挑战。其次,国内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逐渐向主体多元化社会形态转变,政府需要协调越来越多的复杂依赖关系;国际社会虽然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最重要的行为体——国家之间,将长期保持一超多强的格局结构,要想和谐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就要先克服国际社会的格局障碍。第三,国内社会的秩序经验是“等而有序”的和谐,国际社会的秩序经验是在冷战对峙中保持冷和平,在缺少超国家权威的国际社会中,相比于国内社会不可能产生自上而下的主导和谐的力量。
除此之外,国际社会对比于国内社会在实现和谐战略过程中的要素内容、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也有所不同。从要素内容来看,和谐世界的构建需要一个和平、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国际社会长期制度性的复合相互依赖,所有成员的利益能够通过国际机制得到广泛合理的协调,在解决国际争端过程中平等的民主程序得到最大限度的认可;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则需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和制度,不断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建立诚信体系,实现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在国际社会中,和谐政策的短期目的是缓和中国崛起过程中对地区秩序和世界秩序所造成的变革压力;其在国内社会的短期目的则是缓解当前发展过程中不断尖锐的各种矛盾冲突。它们的长期目的分别是,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新秩序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构建无政府状态下的和谐世界将是一个相比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艰巨和复杂的过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在相当程度上推进能够与未来和谐世界接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最终实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共同发展。
三、全球化进程:和谐发展的机遇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一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与其地缘情况和国际环境不可分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国内和谐与世界和谐的全方位发展。
1、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第一,解决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还存在部分尚未触及的、深层次的计划经济体制核心内容;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制度、原则和法律基础还不牢固,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还需调整,垄断行业的存在、国有经济布局、资产管理制度等都存在进一步变革的要求;第四,市场信誉体系缺失、秩序混乱、执法监督不严等现象急需改善。在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相一致,这才能有效的改革体制中的薄弱环节,更好的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充分的融入国际竞争。
2、在国际民主化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制和公平正义
随着国际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入,国际组织作用的持续增强,公平与正义观念的连续影响,国际社会为国内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外部环境。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入,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在完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政治制度确实存在着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党的执政能力需要改善,政府的管理体制也有与市场经济冲突的地方,广泛的基层民主建设还需要更多的投入。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个拥有特定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民主制度建设与发达国家以自由、平等、人权等西方传统价值内容为核心的民主思想并不能完全等同。和谐社会确实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自由、平等的,能够充分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但这并不是要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或以其为评价尺度,和谐社会的民主建设是要建立一个能够被世界认可并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3、在文化现代化中,提升东方文化内涵的世界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为世界各地的存世文化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交流平台,东西方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对比。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在工业文明泛化之中,西方文化凭借其载体的强大势能,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甚至多次致使文化的代沟成为国际社会构建联盟的依据。在文化的隔阂面前,东方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历史上如此,今天更是如此。在西方的工业文明之外,国际社会还需要尽可能多的包含人类智慧的文化模式,以丰富和拓展人类社会可能的发展方式。尤其在可持续发展遭遇到的挑战面前,东方文化具有特别的意义。天人和一的思想能够包容工业文明的困惑,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另一种思维范式。和谐的东方文化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在逐渐增强其内涵的影响力。
全球化进程为和谐精神在文化层面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将是和谐精神在当今时代历经工业文明洗礼和国际内涵拓展之后的第三次价值超越。在东方文化的参与和影响下,集合人类智慧的文明形式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战略构建必将有益于整个人类社会。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和谐思想将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