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仁
十七大报告,不仅是每个党员,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且也是每个公民应该认真学习的内容。报告通篇都贯穿着体现着一种民本取向,是因为十七大报告中蕴含着对过去五年工作的总结,而在这五年的生活实践中,我们都亲身感受到了现实中突出的民本取向。说它突出,一方面它自身确实在字里行间体现着民本的取向,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在政府届别之间比较的差异。无论是理论的层面,还是实践的写照,我们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些:从工人下岗的逐步复苏,到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取消;从农村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到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尤其是最近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国家总理和主席亲临灾区的行为和情感表露,都映射着党和政府的民本取向。
民本取向,在十七大报告中表现为两种意蕴:一是以人为本的广义理念,一是在特指意义上的以民为本,这个民往往就是指基层百姓的工人和农民。我记得在凤凰卫视陈晓楠主持的口述历史节目中,有一期是讲述梁淑溟的历史。节目讲述了解放前他与毛泽东的特殊交往和解放后他的遭遇和品格。其中有一段是梁漱溟为农民说话,我记忆深刻。梁漱溟当时说话的大意是,革命胜利了,成功了,共产党都进城了,当官了,可是与共产党一起打天下的农民却还在受苦。这话遭到了毛泽东的严厉批判,说他班门弄斧,共产党还能不懂农民。回到现实中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说,基层的工人和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与他们在实际中发挥的主体和主力作用来说,还是有距离。而我们近年感受到的党和政府的民本取向,就是在立足改变这样的现实。
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的生存生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一个国家的发展忽略基层人民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发展,也不会是长久的发展。共产党所以会坚持民本的取向,因为她自身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是人民的先锋队,所以要为人民。我认为,民本是党和政府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来自于生活实践,是实践的升华,而我们党在实践中所以会坚持民本的取向,就是在我们的指导思想中有这种清醒的理念指导行动。仔细咀嚼报告中的文字,会有深刻的体会和联想。
让我们从报告原文的字里行间中,去寻找、去感受民本取向的意蕴。通读报告,我认为报告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把人民作为改革发展的依靠力量,强调人民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且把人民的需要作为衡量改革发展成败的标准,是民本取向的具体表现。
一、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
作为党的报告,首要的就是要向全体党员交代和描绘愿景或奋斗目标,报告开篇直指“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〇二〇年的奋斗目标”[2],而这个奋斗目标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过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报告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的时候,明确了党所以领导人民改革开放,“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让人民富裕起来”[3]。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指出,“我们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4],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篇章中强调:“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而“执政为民,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服务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6]体现的是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党建的内容;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7]也是关注人民利益,把人民利益摆在目的和目标位置上的体现。
二、完成使命依靠人民
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1]这里的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一是带领,一是依靠。为什么?因为人民是我们党的依靠力量。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2]。这是说,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带领人民也是依靠人民取得的成就。在“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3]的三个铭记中,更是突出标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内容;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记有“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4]这说明,中国面貌发生的变化,是人民创新实践的结果,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5]。“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6]由于人民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7]。这些文字,都表明党始终把人民作为依靠力量,过去和现在、将来,都是如此。
三、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那么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就应该由人民来享受。这在报告的五年工作回顾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1]“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2]“人权事业健康发展”[3]“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4]“总起来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5]。现实中是这样,未来的发展更是如此,在讲到科学发展观时,报告突出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而在文化建设中,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7]写在其中。而“和谐社会人人共享”要“改善人居环境”[10],都体现了让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这说明,让人民享受生活,是发展社会事业的目的取向和要求。淘宝网女装冬装新款减肥润唇霜护手哪种丰胸方法比较好减肥去皱眼霜最好的是哪个
四、人民是社会主体、人民的需要是衡量发展成败的标准
用什么作为衡量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成果的标准?是人民的需要和期待。报告在总结五年工作时指出“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1]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成就,这是不容质疑的,但与人民的需要和期待还有差距。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发展不科学提出来的,而这些不科学的表现也是从人民需要和期待的角度提出来的。这些不科学的表现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3] 这些事实说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与人民的需要和要求有距离。而这自然就是把人民的需要和期待作为衡量发展的标准。报告指出:“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社会成员要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5]“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6]“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7]“要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要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8]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9]“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10]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11]: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在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人民当家作主”[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合法权益。”[2]“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3]“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4]“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5]“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6]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7]“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8]“就业是民生之本。”[9]“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10]“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11]“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12]“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13]“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更好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14]“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5]“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6]“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