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红  左冬东


一、“男女平等”的在中国的实践及其现实困境
  
  “男女平等”是西方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在西方启蒙运动中,思想家所提出的“天赋人权”为西方女权主义者提供了思想基础。由此,以“人生而平等”为参照,西方女权主义者将“男女平等”视为女性解放的现实尺度。在妇女运动史上,无论东、西方国家,“男女平等”都是其共同的政治诉求。然而,在不同国家的女性在争取解放的道路上,由于她们面对的历史传统和承载的历史使命不同,对男女平等的理解和实践也不同。在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运动,也不是由女性自发的解放运动。从一开始,它就与中国的民族运动和民主运动结合在一起,是中国社会革命的一部分,与中国命运休戚与共。
  
  首先,西学东渐带来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它与中国自明中叶以来同情妇女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的男女平等思潮。中国的先进分子,首先是维新派和革命派中的一些男性,从对封建礼教的痛苦反思中觉悟到男尊女卑的不合理性;从民族功利主义出发,认识到女性是保国、保种、发展民族工商业和进行民族革命的一支力量。于是他们身体力行地开展“废缠足”、“办女学”等女性解放运动,从而在中国播下了“男女平等”思想的种子,并且由此培养了一批女性精英参加到女性解放运动中来。然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中国的女性解放更是民族解放的一部分,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强种保国,“男女平等”仅仅是其中一个副产品。
  
  其次,1949年心中国成立将“男女平等”推向高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便成为新中国的核心任务。毛泽东提出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女性的积极性,她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可以说,这一时期,在国家的保护下,中国的男女平等程度空前高涨,“男女平等”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双赢产品。
  
  最后,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的召开促成“男女平等”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众所周知,基本国策是中央制定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决定性影响的重大谋划和政策。1995年9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上,庄严提出“我们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使男女平等进入了国家政策体系的最高层,成为我国一项具有全面性、长期性的根本政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妇女地位的尊重和对妇女事业的重视,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致性事件。自此,在妇联和妇女团体组织的推动下,男女平等观念引领着社会思潮,规范着社会行为,并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正逐渐成为社会观念的主流。由此,不能不说促成“男女平等”成为基本国策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比较重要的独立完成的一个成品。
  
  从以上“男女平等”的实践历程看,中国的男女平等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那些一贯由国家保护的“男女平等”的权利变得脆弱起来。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诸如精英女性中的退休年龄问题,下岗女工问题,妇女回家问题等问题接踵而来。新问题的出现暴露出“男女平等”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所面对的困境。
  
  困境一,为了追求“结果的平等”,而漠视性别差异,其结果是以男性为模式和标准塑造女性,最终失落了女性自身。在建国初期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观念深入人心,“男人能办到的,女人也能办到”一度成为广大女性执著追求的目标。不能否认,这对于推动中国女性走向社会,实现社会解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也产生一种误导:女性在任何方面都不能输给男性,由此,男女平等就变成一切向男性看齐。这种以男性为价值尺度和行为导向的要求使得“男女平等”变成了“男女等同”,其实质是对男性的一种认同,是“将女性同化在男性中心社会的价值规范中。” [1]146从而抹杀了男女两性的自然生理、心理差异,造成女性人格上的异化和扭曲。这样,男女平等的结果就是把女性变成男性,最终失落的却是女性自己。
  
  困境二,为了追求“均一平等”,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弱势地位,以此来获得特殊照顾。由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定历史背景,使中国女性养成了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表现在通过借助女性生理和地位上的弱势,来寻求社会的庇护。从现实看,这的确是一个可以见效的方法,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女性在参政、就业等方面获得了相对多的权力。但是如果这种实践上的策略转化为女性的心理意识而在女性的潜意识中积淀下来,那么,只能说眼前的这点儿利益不过是一个短期效应。这样的结果是,表面上看男女平等的程度的确是提高了,但却助长了女性的依赖心理和弱势心理,由此争取来的男女平等是一种异化了的男女平等,女性仍然摆脱不了弱势群体的地位,不能真正独立于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性成人”。
  
  困境三,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男女平等,把女性和男性对立起来,其结果就是孤立了女性自己,破坏了两性的和谐。由于历史造成的男权统治,女性解放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使女性从男性的统治和束缚中解放出来。因而把女性解放的矛头指向男性,认为男女平等就是从男性那里分享权力,在家庭生活中,要求和男人平分家务;在社会工作上,要求与男人分享权力,仿佛女人的不幸是男人一手造成的,只有从男人那里夺回这些权力,才算实现了男女平等。其结果就是虽然“解放”了自己,却失去了男性,造成了两性的误解和冲突。
二、“男女平等”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对“男女平等”概念本身的误解。在我国,对“男女平等”最权威的解释来自《宪法》: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它揭示出男女两性“享有平等的权利”是男女平等的本质内容,也揭示出男女两性的平等应体现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但这种解释在强调男女权利平等的同时,却把男女尊严、价值、机会和责任等方面的平等排除在男女平等概念的内涵之外,这势必导致人们在实践中只关注男女权利的平等,而忽视对男女尊严、价值、机会和责任等方面的关注。
  
  在这一理解基础上,在实践中就难免将“男女平等”变成“男女一样”和“男女相等”,这样就将男女平等的关系置于男性的参照系中加以考察。由此认为“男女平等”的实践标准就是用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取得与男性一样的社会权益,全面进入男性的公共领域。这种直观的男女平等理念的内在逻辑是:要享有男性的特权,女人必须做男人。这一似乎实现了“男女平等”的逻辑却包含着不平等:它抹杀了现实中社会性别分工的差别,在不改变传统社会性别分工的前提下,女性依然承担大部分家务负担时,要求女性同男性一样在社会中运作,才是最大的不平等。
由此可见,人们对“男女平等”理解的焦点在于“平等权利的享有”,将“男女平等”看成一种权利的获得,却忽视了“男女平等”的义务。既然是男女平等,就应该是权利和义务上的对等。这正如联合国发布的《墨西哥宣言》中所指出的:“男女平等是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平等以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而男女两性的责任平等则是男女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平等的必然要求。男女两性拥有平等的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就必然拥有平等的责任,否则,这种平等也是不公平的,是不能长久的。而且过分强调权利的平等,往往是造成对“男女平等”的误解的根源。
  
  其次是对“男女平等”发展的静态理解。由于男女平等的内涵是历史生成的,因此不能用静止的方法去把握其内涵。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上,男女两性在地位、权力和资源上的不均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男女不平等状况的出现和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今天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以及对男女平等的要求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男女平等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因此,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诉求,更是与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实现的“男女平等”。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实行的是竞争、效益和优胜劣汰机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不论男女,社会对其社会角色的要求都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性别因素而降低或提高标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女性的职业生涯就面临着就业歧视、失业和职业天花板的困境。目前,城镇国有、集体企业中女性的显性、隐性失业人数剧增就是很突出的例证,而且,就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所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如此。那么,能不能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女性问题就意味着中国现实社会男女平等的倒退呢?
  
  对这个问题需要给与辩证的思考,由于市场价经济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对雇主来说,无论是雇人、解雇还是提拔,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能否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作为女性整体与男性整体相比,在教育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确处于弱势地位。同时,按照传统的家庭分工,女性有承担着生育、养育和料理家务的职责,母职角色和家庭角色难免会牵扯女性职场上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存在影响女性成就动机的潜在可能,这势必会造成女性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但企业是讲求效益的组织,它更多地承担着经济增长的职能,它没有义务来消化为了实现“男女平等”而带来的利益的损失。因此,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女性在社会领域中所遭受的不平等对待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就是说,男女平等是有条件的,其根本的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在当前中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条件下,计划经济时代“男女平等”的神话注定要破灭。
  
  最后是对“男女平等”使用的泛化。从“男女平等”提出到发展,它更多地是从权利与义务角度对两性关系的界定,是法律层面、制度层面和政治层面的概念。也正因为如此,它被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由此,“男女平等”是一个具有政治神圣感的词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男女平等”的滥用,表现在只要感受到男女的区别对待,便扣上一顶“男女不平等”的帽子,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消解“男女平等”的神圣感,平添了对“男女平等”的误解。左旋肉碱评价润肤霜排行榜润唇纤体霜哪个好面膜什么去皱眼霜好用
  
  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已过而立的白领男性,多次与女白领相亲未果。几经打探方知他的择偶目标是找一个有钱的女人。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我不过要一个“男女平等”,凭什么女人可以当“金丝雀”,我就不能做“金丝猴”?由此他得“金丝猴”这一“美名”。还有现代核心家庭中出现的“一保二”现象,母亲牺牲之间的事业,成全丈夫飞黄腾达和孩子成龙成凤,最后自己容颜衰老、事业无成。有人用“男女平等”的理论批判女人所做出的这种牺牲。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牺牲更多地包含着爱和责任。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的两性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情感和现实的选择,这是用“男女平等”的标准是无法解释的。
  
  正是因为社会的复杂多样性和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对于两性关系而言,“男女平等”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在争取和实现“男女平等”的时候,应当考虑男女差别、男女互补和男女联系的客观必然性。所以,“男女平等”绝不是在家庭中谁做家务多少的问题,也不是医生和护士谁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的问题,更不是女领导的数量和比例多少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不一定都能做到;同样,女人能做到的事情,男人也不能都做到。这好比世界既需要男人的刚毅,也需要女人的柔美一样,只有男女在差异中的搭配与合作,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美丽的世界。
  
  综上所述,实现男女平等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没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不可能有真正的男女平等;从社会功能来思考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被他们不同的社会角色地位和承担的不同的社会功能所制约的;从社会结构上看,争取“男女平等”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形式上的完全等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当下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对两性关系的理解超越了“男女平等”而追求“两性和谐”。而这也意味着中国对女性解放的追求从追随西方文化回归到发扬中国本土文化上来。
三、“男女平等”的时代追寻
  
 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大国崛起”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理想追求。而作为社会基本承载体的男女两性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也经历着一个深刻的转变:那就是要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创两性和谐的世界。因此,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男女平等关注的不是争取权力,而是为社会和谐做出什么贡献。在这一理解下,男女平等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追求的是在超越男女平等的基础上所体现的性别公正。曾经,“男女平等”表达了一个时代对两性关系的理想诉求,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目标就是实现与男性一样的权利、占有同等的资源和享有相同的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男女平等”其实就是向男性看齐。当然,当它作为一种政治权利的时候,本无可厚非;然而,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强求男女平等,以绝对的一致来衡量男女平等,它不但有悖于男女平等的初衷,还会带来“平等”的异化,即把“男女平等”理解为“男女都一样”。
  
  “男女都一样”意味着赋予男女以同样的职责,给予男女以同样的义务,授予男女以同样的权利,抹杀男女之间的所有的差别。这种通过掩盖男女两性间性别差异来实现的男女平等,其实也是对女性的另一种漠视。由此看来,“男女都一样”就成为对男女平等的一种简单敷衍,它缺乏对女性独特的生命经验和特质的足够尊重。
  
  而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具有极度包容性的社会,它允许人们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而性别公正内在地包含着自由与平等,但又是对自由与平等的超越,它表达了现代社会对两性和谐的追求。
  
  “性别公正”所追求的两性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所体现的是“主体间性”的模式。“主体间性”的人际交往模式与“主客二分”的人际交往模式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在“主客二分”的模式下,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与“他”的对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男人被放在主体位置上予以肯定,而女人则被视为他者遭到否定,由此才引发了向男人看齐的男女平等。而在“主体间性”的模式中,“它意味着二者之间是一种面对面的、真诚的互动关系。它反对一切相互排斥、控制和挤压,而提倡彼此之间的平等对话、协调和理解;一句话,它是‘真实的个体’之间的‘自由交往’”[2]150。
  
  这种追求将会建立起一种以尊重男女两性的平等人格和个性差异为前提和根基的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这种新型的两性关系不仅追求人的基本权利的无差别对待,也尊重不同性别的自然属性的差别和现实需要的不同。这样,它不再是某一性别的事情,而是整个人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它超越了男女平等这一事实状态,而体现了性别公正这一价值追求。
  
  其次是关注在尊重性别差异前提下所呈现的两性和谐。如果说“性别公正”所强调的是对性别差异的尊重,那么,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正是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前提下所呈现的两性和谐。这种尊重表现在既不以男性的成就、视角和标准作为探索、阐释男女平等的依据;也不以女性的表现、立场和经验来评判、解析男女平等的现实;而是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前提下,遵循男女合作、男女协调、男女和谐发展的理念,追求两性的自由和谐发展。
  
  在两性关系中,男人和女人构成了和谐的对立面,男女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相互对峙、相互交锋、相互依存的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性别差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性别差异消失了,一些新的性别差异又形成了。尽管有些性别差异有某种社会建构的成份,存在某种不平等的因素,但是一些先天的性别差异也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和否认的,而且男女两性的价值正是在相互对立的性别差异中表现出来的。
  
  既然上天在创造男人和女人时就赋予男女许多先天上的差异,就要客观地正视性别差异,尊重性别差异。如果单纯地追逐无差别的统一性,或者企图通过消除性别差异来实现两性的和谐,只能使两性的性别气质失去丰富性和多样性,变成呆板机械的统一。这一结果意味着性别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也随即丧失,对此,人类文明将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所以,两性和谐并不是通过消除性别差异的方式来实现,而恰恰是在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的前提下形成的。
  
  那么,如何尊重性别差异?对性别差异的尊重表现在,不以优劣好坏来评判男女两性的性别气质,不以一种性别气质来淹没另一种性别气质,而是发挥男女两性各自所拥有的性别气质,在性别差异中寻求一种张力和平衡。现代社会的两性和谐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境界:在尊重性别差异基础上实现两性平等、和谐、互相谅解、互相支持的关系。这种关系正如双人花样滑冰那样,男人刚劲洒脱,女人优美飘逸,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美的珠联璧合。同时,二者自由无拘,若即若离又相得益彰,在强烈对比和相互衬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追求两性和谐的过程中,男人和女人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同路人,在一个两性共同存在的社会中,只有尊重性别差异,发挥男女两性各自的优势,让男女两性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去发展、发挥和贡献自己的所长,男女两性才能更好的互利、互动,实现双赢。
  
  最后是为实现在追求性别个性过程中所表达的丰富人性。尊重性别差异并不是要强化性别差异,现代社会的两性和谐更加注重人的性别个性。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往往要大于性别差异。因此,追求性别个性也就是在追求丰富的人性。那么,何谓“性别个性”?
  
  对于性别来说,虽然表面上它只有简单的男女之分,但其内涵却复杂得多。从整个人类来看,人类的性别应该是一个丰富性的存在,它不仅包括具有典型男性特质的男人和典型女性特质的和女人,更应该包括兼有两性气质的男人和女人,即“中性”人。然而,这个“中性”并不是取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平均值而得出千人一面的形象,而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男女两极的中间地带。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人的性别表现也是一个丰富性的存在,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两性气质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两性气质之间的任意一个状态。而且,任何美好的性格特征都不独属于男人或者女人,女人性格中有刚强、坚毅的一面,男人的内心中也一样存在柔弱、细腻的特征,即所谓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就是说,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一个人身上保持一种张力而达到平衡的时候,就表现为这个人的性别个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男人和女人却出现了分化,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是因为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男人和女人分别被装在不同的性别模子中来型塑。其结果可想而知,男人身上的女性化倾向和女人身上的男性化倾向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而不能表达,这种压抑对人的本性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束缚和摧残。可见,在传统性别文化下,男人和女人都只是半个人,都不具有完全独立的人格。因此,性别也需要解放,其实质是人性的解放。这种解放也表达了现代社会对两性和谐的一种追求:即突破传统性别文化对人性的限制,使每个人能够按照自身的期望和心灵的渴求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以此获得完整的人性本质。
  
  追求性别个性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性别将不简单地以“男人”或“女人”两极对立的方式而存在,而是一个包含了两性特质的多元的体系,这个体系便是“性别多元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的“整个肉体和精神都是雌雄同体的,是直觉和理性,男性和女性的同一。”[3]对于这一点,美国一位科学家更是语出惊人:人类正朝“中性”进化,全球已进入一个“雌雄同体”的时代。因而,在这样的时代里,性别的刻板印象将消失,社会将以极大的宽容性来包容所有曾经被划为异端性别表现。体现在个人身上,表现为人们身上那种非此即彼的性别分裂消失了,人们不再按照“刚柔”、“强弱”、“男女”来对自己进行分类,没有人再去为“男人”和“女人”的定义以及行为规则去做严格的界定,跳出传统性别角色的窠臼,所得到的是开怀地享受生命,不断发掘与提升自我的个性。
  
  由此可见,新时期的“男女平等”体现出一种超越意识,它超越“两性的残缺”,向往“两性的和谐”。因而,新的“男女平等”观诠释了男人与女人,无所谓高下,无所谓长短,无所谓优劣,无所谓输赢。男女两性相互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加体现生命的壮观,才会让生命精彩,世界也因此而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