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长光
一、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不是黑格尔所理解的抽象的理性人,也不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感性对象”的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二者所理解的人都还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正如恩格斯在批评费尔巴哈时曾指出:“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1]概括地讲,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人作为“现实的人”具有感性——对象性、活动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第一,“现实的人”的感性——对象性特征。
现实的人首先是的感性的人,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2]105现实的人作为现实的、感性的存在物也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2]106。马克思指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就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 [2]107 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正像感性的存在物必然也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样,现实的人作为感性的人也必然是对象性的人,也就是说,现实的人“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而且“正像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 [2]106,现实的人的“感性的对象”也是现实的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换言之,现实的人与自己的感性的对象是密不可分的(正如不能将农民与其所耕种的土地“人为”地割裂开来一样),二者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现实的人”的活动性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现实的人不是静止的、僵死的存在物,而是活动的、能动的存在物。然而,现实的人的活动不是唯心主义所理解的“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3]73,也不是“直观的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感性客体”而存在的活动,而是“对象性的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3]54一旦实现了从“对象性的活动”即“实践”方面理解现实的人,那么,现实的人就不但是具有感性——对象性特征的人,而且是具有了活动性特征的人。由于现实的人的“对象性的活动”是一种能动的改造活动,它使得这种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与现实的人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整体的“感性的对象”——“现实事物”,也具有了能动性。马克思指出,对于这种能动的现实事物(“对象、现实、感性”),就不能像“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那样,“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还要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还要看到它的“能动的方面”。[3]54由于费尔巴哈对现实事物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而不能从实践方面去理解,因此他看不到现实事物的这种能动性。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¼¼可见,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3]77-78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整个人们周围的现实事物与感性世界都不是“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1]、“僵死”的、静止的东西,而是与现实的人联系起来的、体现着“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的、能动的、运动的东西。实际上,这种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的现实事物与感性世界就是人们的能动的社会生活本身。总之,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社会生活本身是实践的、能动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3]72。
第三,“现实的人”的历史性特征。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人作为现实的人其存在具有历史性特征。人的历史性反映的是人的前后代之间的继承与制约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能成为前提。”[4]人类历史过程中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前人的社会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他们自己的活动,这样,前人的活动的结果对后人来说是既定的、无法选择的。也就是说,后人只能以前人的活动结果为前提开展自己的活动,只能在这个不能选择的前提提供的多种可能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¼¼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受到干扰。” [3]92-93 正是由于当代人(包括当代的每个个人)的活动只能以前人留下来的生产力、资金、环境和社会交往形式等“物质结果”为现实基础,这就决定了当代人的实践活动(包括意愿)的客观性。哪个好有效去黑头最好的产品补水胸部变大瘦身霜哪个去皱眼霜好
二、“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以“民生”为本
以人为本思想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出发全面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要求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方法论。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现实的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人是与其感性对象密不可分的。现实的人的感性对象作为现实的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其改变也就意味着现实的人本身的改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现实的人所面对的感性对象可以笼统地称为“环境”,因此,现实的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关系。环境的提升和改善也就意味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本身的发展与进步;反之,环境的破坏则意味着人自身的生活质量的下降。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的社会发展必须注意维护好、建设好人的生存环境,那种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因此,从人的感性——对象性出发,以人为本首先就意味着以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为本。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现实的人作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的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就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从这一思想出发,以人为本就意味着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本,即以“民生”为本。实际上,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在于以人为本就意味着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的全面提升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和目标指向,而这在价值观上也是与我党坚持的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的根本宗旨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如何做到以“民生”为本呢?由于经济问题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因此,要做到以“民生”为本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抓好经济发展。但由于经济仅仅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而不是全部,政治、文化、科教等等也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因此,要做到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还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尊重和保障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在内的人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等。总之,从马克思主义的以实践为存在方式的人出发,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来讲就意味着以“民生” 为本,意味着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不是单纯的GDP,而是“人”,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最后,从人的历史性出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条件性。由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前人留下的“物质结果”的制约,这样,尽管人有能动性,尽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585因此,人们的实际活动是由客观性的,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和无限可能的。基于这种认识,人们要想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就不应从单纯的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客观现实出发,做到了解现实条件,把握能动的现实的内在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并进而制定出能够真正促进发展的真实的、合理的目标、计划。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5]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实的、合法的理想、意愿、计划等目的性要求必然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它们不过是人们对能动的现实的客观反映,不过是“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3]73的产物。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反对那种从某些貌似超历史的“永恒真理”或某种抽象的人类“本性”(如自由、正义、平等、博爱)出发思考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方法论——从观念和原则出发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那些从观念和原则出发思考问题的人们(如当年以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尽管总是高喊一些“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但是,由于他们抛弃了“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结果他们实际上“却是最大的保守派”。[3]66-67总之,从人的历史性出发,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强调调查研究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把关于发展的目标、理想奠基于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特点、规定性及其内在要求的深入研究与具体把握的基础上。这种不从抽象的观念、原则出发,不竖立“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而是永远强调在认真分析现实的基础上面向未来、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一脉相承的东西。当代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但内含着这种精神,而且其本身就是这种精神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