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孟宪生 关凤利
一、背景与目的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鲜明的实践特征。党的十七大指出,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年,正逢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的不平凡征程促使我们应该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光辉成就,同时更需要理性的反思和正视发展中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对于“80”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虽然没有亲身参与到这场引发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伟大实践中去,但由于成长于改革开放,基于生活经历和理论获得,他们对这三十年的进程包括其中的成就和问题,有着明确的感知和判断。如果说在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这部分群体只是充当了“看客”角色的话,那么在未来的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段里,他们无疑是影响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股重要社会力量。因此,他们所树立的改革开放观科学与否,能否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正确评价过去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今后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限于特定的成长经历,当代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感知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来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知识信息是影响其改革开放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针对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而形成的成就意识和问题意识,一方面可以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群众根基;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实效,这对于教师更好地把“十七大”精神带进课堂并扎根于学生的头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目的,我们以本学期(2008年春季)在全校“大二”年级开设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为契机,从中选择了一个文科班课堂和理科班课堂(涵盖了我校文理全部专业)为调研对象,经过精心布置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最后以课堂讨论为载体,完成了这次历时一个月的专题调研。
二、当代大学生视野中的三十年改革开放
透视当代大学生基于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就意识和问题意识,核心是了解他们在涉及到要不要改革开放、要什么样的改革开放以及如何深化改革开放等基本问题上,能否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回答。这是判断当代大学生改革开放观科学与否的根本依据。
1.要不要改革开放
要不要改革开放,实质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必要性的理解,即对其发生的理论条件和实践条件的认知。通过围绕这个问题的材料搜集过程,也可以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党的理性决策和科学领导的重要性的认识。在要不要改革开放的问题上,尽管同学们判断的素材来自于不同的渠道:大部分同学是基于对过去知识的积累、少部分同学是基于和父母交流后的体会、还有极少部分同学是基于自身经历的感性认识等,但却有着高度的共识。
同学们认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之所以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有着极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也是在担负着极其沉重负担和压力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同学们都认为,文化大革命的发起和失败既是过去高度集权国家体制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兴起,其开端的正式标志就是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1956-1978年间,面对当时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以及新科技革命浪潮蓬勃兴起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在相对封闭自守的社会体内运行,与世界发达的经济体基本“绝缘”。教条的思想、僵化的体制、粗放的蛮干在耗掉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同时,并没有使民众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物质优越感。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还不到4元,农民则不到2.6元,各种票证印证了当时社会物资的全面匮乏。【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对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作出新判断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国情和国力出发,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
通过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问题的调查,可以明显感觉到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改革开放既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选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要什么样的改革开放
仅从经济体制角度看,我国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摸索中前进的,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才明确提出要在开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因此,虽然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明确了这场实践的目的和实质(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对这一思想做过深刻论述【2】),但如何具体布局、又如何展开当时并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或思想上的准备。这也从一个侧面决定了在复杂的国情下中国改革开放将要经历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期间,不乏举不胜举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不断伴随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从同学们对这三十年实践的判定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一个成就与问题相互交织的三十年。而无论是对成就的认可,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忧虑,某种意义上都是当代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美好期待的心理反映。
正如实际所存在的那样,同学们对改革开放成就的认知全面而又深刻:从综合国力的提升到国际地位的提高;从社会的全面进步到平常百姓衣食住行的改善……无论是从那个角度切入,都能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不朽功绩。总结同学们对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本身的成就;二是改革开放进程所带来的成就。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在理论(思想)和实践上的具体体现。
同学们普遍认为,改革(开放是改革应有之义)本身的成就就是催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大社会创新即体制创新。这种体制创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尤以其中的经济体制创新最为明显、最为深刻,这为后来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撑。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塑造了真正独立进行经济决策的微观利益主体,培育了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发展的竞争格局,有效的激活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社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
如果从国内变化和国际影响两个方面来看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成就,那么国内变化方面给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普通百姓生活完成了从总体温饱到总体小康水平的转变;国际影响方面就是中国真正走向了世界,“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即亡、开海则强”,牢记历史教训,古老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走向世界。期间虽然遇到“行行色色”的攻击和诋毁,但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却愈挫愈强。正如学生所言,2008年的中国是在“内容丰富”中开始的,其中不乏灾难伴随着我们:春节期间的雪灾和近日的四川地震。但是,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很快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并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国际体坛盛世的召开。我们以顽强的毅力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是“响当当、硬邦邦、砸不扁、踩不烂”的。
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成就的原因,同学们大体将其归结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二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改革开放找准了着力点;三是选择基于国情的渐进式之路,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方法;四是党的有力领导和人民的积极参与,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如果把同学们的总结上升为高度的理论概括,那就是“十七大”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然,这其中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心血和汗水。
关于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同学们的认识视角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作为社会普通个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一个是作为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对与自身命运相连的现实问题的关注。前者集中反映了当前整个社会群体普遍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社会差距问题(主要包括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廉政建设问题、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民族企业的竞争力问题、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等问题;后者反映了同学们出于专业背景和当下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对自身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关心和期待,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就业难和他们的现实生存环境问题。
同学们对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包括学校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师资水平明显提高、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特别是理工科的很多专业异军突起,为推进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等等。但是,同学们对时下高校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也表示了极大忧虑。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昂贵的教育支出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同学们看来,大学生就业难固然与主体的就业观念以及现存的教育体制、劳动力市场制度等社会因素有关,但这几年的大学扩招和一些专业的盲目上马,导致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脱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大多同学对校园内的“官场化”倾向也表现了不满。主要体现在:一是师生关系没有以前那么亲密,相反倒是为一些用“讨好”老师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私欲和功利目的的同学提供了可乘之机。同学们认为,这种现象并非是一种偶然,而是大学“官场化”的潮流席卷下,一些青年人难以坚持自己人生信念所做出的“选择”,可能有些人还没有这样的意识,只是赶潮流而已;二是同学之间关系也没有过去那样淳朴了,市场经济产生的不良思潮也在侵蚀着年轻人的心灵,各种功利化的行为不断在吞噬着校园的纯洁,一部分同学抵制不了名利和欲望的诱惑,丧失了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交人为用,甚至不惜伤害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来达到个人目的。对于抵制不了诱惑的同学,反而以“这不是我们的错,时代就是这样”为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针对校园里的这些不良风气,多数同学主张要净化校园,尤其是要从我做起,并引用了胡锦涛在2008年5月4日视察北京大学时对青年提出的“多读书,多思考”来勉励自己,应该脚踏实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不要过早的被一些不正之风腐蚀,那样既有负于青年的称号,又会成为别人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最终将会被周围人所唾弃。
值得肯定的是,面对社会凸显的矛盾和问题,虽然不排除极个别同学有一些偏激的看法(也是出于良好的动机),但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来分析、思考和判断,都认可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主流的。同学们认为,改革开放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期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历史所积累的,更多的是由于改革开放系统的不协调、某些领域改革的不彻底而导致的,相信通过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完善、内外部因素的有效整合是可以解决的。像个别同学所指出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正是由于中国的发展,才会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个停止不前的国家,一个原地踏步的社会,一定不会如中国这样面临如此之多的问题和压力,也一定不会如中国一样快速地重归大国行列。同学们认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时期,对此有不同的声音也很正常,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更为重要的是要吸去教训,籍此将改革开放更好的深化下去。
3.如何深化改革开放
在如何深化改革开放问题上,同学们的思想意识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国情视野和社会责任意识。尽管一些想法还很朴素,但却有极强的现实指向性。如要通过重视自主创新来培育和提升民族企业的竞争力,改变“用市场换技术”给我们带来大量利益流失的局面;要通过信用建设,提高个人和企业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要通过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文化体系的健康发展,等等。在所有的对策和想法中,同学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谈到了应该加大政治体制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的问题。在同学们看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大多都与这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有着直接关系。事实上,同学们也清楚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所以对党在“十七大” 所做出的有关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给予了充分的认可、拥护和支持。
党的十七大指出,继续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推进其他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学们表达出了对未来改革开放的美好期许以及对党、对人民包括对自己的坚定信心。同学们指出,改革开放距今走过三十个年头,一路上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我们都尝尽了,至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放松的标志,而是需要更加努力的信号。在全球化视野下,既要时刻关怀家里人,又要妥帖照顾客人们,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而要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就要靠我们年轻的一代国家领导人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孟子•告子下》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祖国的明天,人民的未来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三、结论与启示
胡锦涛在2007年的“6.25”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3】透过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其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的态度,可以明确的判断出这部分群体对近三十年来国家发展方向及其指导理论有着极高的认可程度。
在改革开放必要性的认识上,同学们一致认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是建立在对当时国内、国际环境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必然选择。后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在要什么样改革开放的认识上,同学们对改革开放本身以及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都给予了高度肯定;就现实中的社会矛盾或问题,同学们总体上都能以发展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认为改革开放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期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历史所积累的,更多的是由于改革开放系统的不协调、某些领域改革的不彻底而导致的,相信通过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完善、内外部因素的有效整合是可以解决的。在如何深化改革开放问题上,同学们对党在“十七大”上的战略部署都给与了高度拥护,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心。
值得强调的是,在整个调研过程中给我们一个强烈的感受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大学生观察社会尤其是其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就同样的问题采取什么的态度、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切入对问题本身性质的判定至关重要,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科学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养成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切实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对能否以科学的理论占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结合这次专题调研以及教学经历,谈一谈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几点粗浅体会。
1.理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三尺讲台”当作崇高的事业来对待。何谓崇高事业,我们的理解,这是人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高度统一并得以充分体现的载体。在我们国家的高校中,至今还没有那一门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要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集体审定。这既反映了这门课程体系在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也说明了理论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重大社会历史责任,我们理应把这项工作当作崇高的事业来做。只有如此,才能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塌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应该给学生讲什么,又如何真正的讲进学生的头脑,近而切实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的渠道要系统化和多元化。所谓系统化是指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实践工作和专业渗透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所谓多元化是指构建以理论教育为主导、实践教育为依托、专业渗透教育为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体现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实践工作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主渠道和实践主阵地,理所当然的要把理论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去,同时用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理论教育。这就需要建立二者的沟通机制,尤其是为工作在一线的两个领域的工作者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社会主义大学中的专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这个主任务之外,也应该以实际行动承担起塑造学生良好品行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令学生佩服的专业知识,也应该配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用实际行动彰显出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政治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3.在各门课教学的有机衔接之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一般性,又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特殊性。前者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组成,后者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体性。无论是整体的一般性还是整体的特殊性,都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具体教学的有机衔接体现出来,坚持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差异与总体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统一。而要做到有机衔接的关键是要建立各门课教学工作者相互探讨和沟通的长效化机制。
4.善于用丰富的实践素材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解释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正如列宁所说:“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辨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4】我们的理论教育工作者应该熟读和掌握“文本”中的马克思主义,但更要善于在活生生的实践当中去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纯说理的讲授,学生是“不买账”的。从丰富的实践中,从不断变幻的时代节奏中,我们一定会找到取之不竭的实际素材去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生命力和对人类发展的科学指导力——只要我们肯走入实践,只要我们有科学的切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