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一个国家和时代的转折点。
一九七八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一九七八年,一所年轻却命运多舛的医学院校诞生在赣抚平原上……,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分院人抚今追昔,回首30年创业历程,感慨万千。三十年风雨兼程,抚州医学分院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几代分院人在罕见的生存环境和办学环境中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和衷共济,锐意进取,一步一个大跨越,一步一个新天地,已从1978年初期办学规模小、校园占地不足50亩,办学条件简陋的地方性院校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新、老二个校区,占地650多亩,建筑面积十多万平方米,在校生5000余人的园林式学校。2005年正式并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南昌大学,成为南昌大学五大校区之一,主要承担医学专科教育任务。
一、历史篇:
历史的车轮记录了学校发展的轨迹。2000年以前的抚州医学分院还是一所规模很小,教学条件恶劣、师资匮乏,设备简陋,管理水平十分落后,在校生仅600余人的地方院校,办学三十年来从未得到过国家一分钱的专项拨款。这种十分恶劣的办学的条件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是极其罕见的。当时的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到校视察时深有感触地讲过:“没想到,在全国还有这样一所医学院校”。一个“没想到”,足见其艰苦,足可说明不具备办学条件。教师由于待遇太低,没有住房而人心浮动,一夜之间竟有8名教师不辞而别下海广东。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有关方面曾多次考虑取消抚州医学分院的建制,学校生存难以为继。
二、创业篇
面对办学条件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局面,分院人每天都在为学校生存而担忧。1993年9月,临危受命的新任院长单江林同志凭借其出色的领导才能,以独特的运作方式,带领留下来的分院人选择了迎难而上,演绎了一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上任伊始,他和他的领导班子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发展规划,第一解决生存问题,第二步解决发展问题,第三步解决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三年过去了,抚州医学分院非但人心没散,队伍没散,士气没散,反而越战越勇,越战越强。他们通过开源节流,广开财路,三年内,他们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而且教师的课酬从原来的几毛钱提高到十几块钱。虽然学校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分院人都明白,没有一个好的品牌做后盾,想要得到长远发展是多么的艰难,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直是分院人苦苦思索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提出高教改革“共建、调整 、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 这对分院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可待!学院领导班子敏锐地抓住了并校这一重要历史机遇,于当年年底积极与原江西医学院接触,并就分院并入江西医学院的可行性进行了认证。在认证的同时,分院人积极寻求各方的支持,终于在2000年4月成建制地并入了原江西医学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学院的定位问题,正式宣告进入高等院校国家队行列,于是,分院人在党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而又激情满怀的第二次创业。
三、建设篇
虽然学校的生存定位问题解决了,但面对校园占地不足50亩,建筑面积仅有9000平方米,且多是结构落后,建筑老化的危旧房,教学条件恶劣等诸多困境,分院人的心始终没有安定下来。并入江西医学院后,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教学用房、设施严重不足,部分学生不得不租用抚州市委党校的住房和校门口部分民房用来学习、生活,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同时学校为此还要每年付出几十万元的租金,使学校本就不足的教育经费更是负担沉重,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从学校的安全稳定来看,新校区的建设都迫在眉睫。2002年,学校领导班子果断作出了在一没有政府投资,二缺乏自有资金,三无任何资产置换和任何信誉担保的情况下举债建设新校区,彻底解决学校办学条件不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的决策。此时憋着一股劲的分院人表现出了空前的大局意识,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积累的全部资金,并通招商引资等方式筹措启动资金,新校区于2002年11月开始动工,在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分院人自强不息,战严寒、抗酷暑、排“非典”,仅用短短的285天的时间,就在风景秀丽的抚河之畔,建成了一所占地近三百亩、建筑面积十多万平方米,可容纳六千学生的现代化园林式校园。新校区的建成,标志着学校从此由原来小规模的运作步入到一个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崭新时期。新校区的建设在抚州各界获得了积极的评价,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赞扬分院新校区建设为“抚州奇迹”、“分院现象”、“深圳速度”。
四、管理篇
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春潮涌动、千帆竞发。2005年,分院随江西医学院一起与南昌大学合并,正式宣告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行列。自此,分院人心胸更开阔、视野更远大、志向更坚定,步子更豪迈,前程更辉煌的第三次创业历程。但是,如何才能以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如何才能打造出分院的特色品牌,如何才能使分院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等问题成为分院领导层苦苦思索的问题。经反复斟酌院党委审时度势于2004年初果断地作出了全面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决定。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调研准备、外出考察、反复论证,并借鉴国内一些优秀学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依法办学 质量强校 关注顾客 诚信服务 持续改进 务实创新”的办学思路,全院上下统一了认识,并于2005年1月初正式启动了以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工作。这是一次大胆而带有风险的尝试,也是对分院人的又一巨大考验!他们能成功吗?院长单江林说:“作出贯彻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决定是适应高校竞争的战略选择,是长期痛苦思考的结果,也是‘质量强校’的具体体现。不这样做,我们的发展永远是举步惟艰,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下了决心,就决不半途而废!”。在北京咨询专家的指导下,分院人认真组织,扎实推进,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贯标工作。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上百万字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的开发和编制,并于2005年6月开始了体系的试运行。经过短短六个月的试运行,贯标工作初见成效,为下一阶段的模拟审核和外审奠定了基础。2006年12月,分院的贯标工作接受了认证公司严格的外审,并于2006年1月25日顺利获得了由权威认证机构北京环通认证公司颁发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由此成为了国内首家获此认证的公立高等医学专科院校。目前,这套管理模式经过二年多的艰辛探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个体系、一个平台”崭新的分院质量管理模式。该模式用程序化管理的方式,对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个人岗位要求、相关工作流程作出了详细规定,保证了人员变岗位不变,干部变动要求不变,避免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现象,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讲责任,级级讲制约、事事讲落实的工作局面。同时将广大教职员工关注的十大热点、焦点问题通过OA办公网络平台接受监督,真正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规范了各级干部和职能部门的办事行为,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目前,“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事实为决策依据”、“持续改进”等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追求高质量和创新已蔚然成风,学校管理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轨道。因为“持续改进”也给分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催生了学校的勃勃生机与无限的活力。
五、成果篇
“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三十年来,分院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昂首推进了学校第二次、第三次创业。三十年里,他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三十年后,他脱颖而出,像一颗初生的朝阳一样唤来了黎明。而今,他俨然一位三十而立,俊朗潇洒的青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朝气。如今,学校已建成标准化的学生公寓和食堂;清新雅致且文化底蕴深厚,以校训命名的“格物园”、“致新园”、“厚德园”“泽人园”四大园林;校园内,四季披绿,三季有花,一年到头闻书声,四季花丛听鸟鸣。校园自然景观与文化相融,朴素与高雅兼备,2008年学校被评为“江西省园林式校园”。同时学校教育资源日趋完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日渐齐全。学校已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规模也由建校初期的6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人,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药品营销等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是全省首批示范专业, 大专护理学专业是华东六省一市开办最早、省内外影响较大的专业,也是首家开办护理“专本同修” 的专业,即获得统招专科毕业证的同时通过自考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九年来学校“专升本”录取率一直名列全省各医学专科院校之首,创下了九连冠。2008年学校与日本社会福祉法人圆融会正式签订了“3+X”护理专业(介护福祉方向)的合作办学协议,这标志着国内首家介护福祉学科的正式起航。学校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攀登精神和令人瞩目的业绩,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感到高度肯定,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6年1月,党委书记、院长单江林同志荣获“感动教育——首届中国(江西)十大杰出校长”称号,并荣获“最佳管理贡献奖”。光明日报、江西日报、抚州日报、临川晚报、大江网等新闻媒体都先后对学校的改革成就进行了重点报道。
六、回眸与展望篇
三十年风雨沧桑,三十年流金岁月,三十年矢志不渝。分院从风雨中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坎坷,也洒下了无数汗水。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分院人在逆境中崛起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在风雨兼程中磨炼出来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分院发展的灵魂所在。正如他们的党委书记单江林所说的:“分院之所以有今天,原因有三:一是有三种意识。即强烈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意识,才不断地激励着分院人不断地奋起直追、比拼争先、创造创新;二是靠三种精神。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学校在几十年的磨难和奋斗中,正是坚持和发扬这三种精神,才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有四支队伍。一支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一支是任劳任怨、作风踏实的干部队伍;一支是能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工勤队伍;一支是团结务实、开拓奋进的领导班子。没有这四支队伍,分院肯定不会走到今天。”
回眸过去,分院人充满感慨;展望未来,分院人豪情满怀。面对21世纪高校优胜劣汰的严峻局面,分院人早就开始未雨绸缪,他们时刻准备去面对更加艰苦的工作,去迎接新的挑战。正如他们的新任院长罗广圣同志在全院教职工大会所说的:“分院有三十年的办学历程、有三十年的创业积淀。过去的三十年已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必将为新的三十年开启希望之门。当前正是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行的大好机遇,也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大好时机。过去的岁月,分院人用心走过;未来的日子,分院故事仍将继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分院必将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的辉煌盛世,书写更为华美的篇章,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分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邹敏辉